有幸遇到@瑞士国家法语广播公司 街头采访。主题都是关于“征信”的,也并没有局限于“芝麻信用”。
记者开门便问: “对征信什么看法?”
“利国利民,好事啊。”
“你不担心,个人隐私泄露么?”
“早没什么隐私了,不担心。”
“信用高就能用机场CIP通道,你没觉得不公平么?”
“确实不公平啊,可问题是我能走CIP通道啊~”
“采访结束,谢谢。”
“谢谢。”
—以上(包括以下)仅代表个人观点,可能不代表事实,也不代表瑞士国家广播观点–
1. 对“征信”有什么看法?
我觉得信用信息数据库,应该作为基础设施被建设。不光是个人信用,包括机构信用。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一些成本:有人找我借钱的时候,如果我也能像银行那样查到他的信用记录。我也可以决定是借他两块、两千块、还是两万块。是天天催着他还,还是等着他到时候还就行了。那些网上募捐的人,如果我能知道他的信用状况,也许我能绕开那些贴着“无赖”标签的人。假如有机构信用信息或者评级,我们能方便在中国红十字会和其他慈善机构间做个选择。
现在,这个信用情况的判断,对个人,来自于我们对那个人的了解程度;对机构,来自我们每人心中的那杆秤。(我心里确实有一个机构黑名单,包括尽量远离的银行、航空、一般公司等等)
2. 没想过为了“征信”,个人隐私被随意获取么?
想过。
但是,好像在这个警察都能把内网公民数据曝光到微博的时代,这件事我说了也不算。
瑞士记者一直在重点关心这个问题,包括个人收入之类的信息被政府知道。(囧,你们自己难道不报税么?)在目前这个国内环境,担心政府知道什么没什么“现实意义”,政府什么都能知道。我倒是更担心,各种数据意外侧漏出来。然而,现如今,这也已经泄露的差不多了。去看看wooyun.org上,也许能有个直观印象。
3. 走机场CIP,不公平么?
不公平。这个确实不公平。这跟信用确实没有半毛钱关系。我二十多年不欠人钱,我就VIP了?那我妈出门坐飞机还不得升舱升到驾驶舱了啊。
芝麻信用有一些免押金的服务,我觉得是还算公平。我不会赖账,不会逃单,所以我租车可以免押金,住店可以免押金。我觉得这个是合理的。
4. 对芝麻信用就没有担心么?
有。我一直反对互联网企业征信。
首先是,这个征信主体不可信。一个卖杂(jia)货的平台,一个出来故障就说是光纤断了的公司,一个客户端可以随便修改熟人密码还死活不承认的公司,他的信用还不如我,他给我说我信用好或者不好,这本身就是不可信的。套用可信证书信任链体系,这个信任链不完整。之前的央行-商业银行的信任链实际上是:大家默认信任国家,国家信任央行,央行信任商业银行。当有某个银行说,我欠了信用卡没还,央行说:有个银行说这人欠钱不还。大家就都相信了。但是,淘宝上碰到100%好评的卖家,你真的从来没犹豫过?
其次,最令人担心的是:不透明的评分规则,而且有以穷富论信用的迹象。芝麻信用现在从五个维度:行为偏好、身份特征、人脉关系、履约能力、信用历史。根据“大数据”给出一个评分。然而,他们截至目前都没有公布过计算模型。想想“人脉关系”和个人信用有什么关系?我身边熟人有欠钱不还的,我信用也不好?卧槽,就是丫欠我钱没还好不好!什么叫“行为偏好”?买经济舱的不如买头等舱信用好?住如家的不如住喜来登的信用好?买肾6s的都是信用极好的?
更扯的是:如果我现在完成一个“芝麻信用任务”,我的信用分数便有望从756提升至800。猜猜这个任务是什么?“登记车辆信息”。艹,摇不到号也是因为我信用不好?!
现在央行的信用报告是:xxx有多少张信用卡,5年内没有信用卡和贷款的逾期,没有刑事处罚的记录。我们能知道如果贷款受阻是因为某年某月我没还某家银行钱。但是,假如,未来当我们去银行贷款,银行说:因为你芝麻信用分不够800,我们不给你贷款。然后我们找阿里,阿里说:“我们是大数据,大数据,lalala~~不服咬我啊”
芝麻信用让个人信用融入了个人生活,甚喜;芝麻信用的不透明,甚忧。
PS:这篇写完之后,下个月信用分会不会被扣光了?